溫濕度試驗箱的測試數據準確性高度依賴內置傳感器的精度。一旦傳感器漂移或失效,將導致整個試驗無效,甚至引發產品誤判。因此,建立科學的校準周期與驗證方法至關重要。
一、推薦校準周期
常規使用環境:溫度傳感器建議每年校準1次,濕度傳感器因易受污染和老化影響,建議每6–12個月校準1次;
高負荷或嚴苛工況(如頻繁高低溫沖擊、高濕鹽霧環境):應縮短至每6個月校準一次;
CNAS認可實驗室:必須依據ISO/IEC 17025要求,制定基于風險評估的校準計劃,并保留完整溯源鏈。
二、精度驗證方法
外部標準器比對法:
使用經計量院認證的高精度溫濕度記錄儀(如PT100溫度探頭+電容式濕度傳感器,精度±0.1℃/±1.5%RH),將其探頭置于試驗箱中心及角落(至少5點),在典型工況(如25℃/60%RH、85℃/85%RH)下運行2小時,記錄偏差值。
多點分布測試:
按照JJF 1101《環境試驗設備溫度、濕度校準規范》,進行空載狀態下的溫度波動度、均勻度及濕度偏差測試,判斷傳感器整體性能。
自診斷功能輔助:
部分智能試驗箱具備傳感器健康監測功能,可提示“信號異常”或“響應遲緩”,作為校準觸發依據。

三、注意事項
校準應在設備預熱穩定后進行;
避免在除霜或加濕瞬態過程中讀數;
濕度傳感器不可用酒精擦拭,以免損壞敏感膜;
所有校準報告需包含不確定度分析,并可溯源至國家基準。
通過規范校準與定期驗證,可確保溫濕度試驗箱長期處于受控狀態,為產品質量與研發數據提供可靠保障。